孙晓:浅谈武侠的过去与未来------对当代武侠创作者的精神呼唤

作者:转载发布时间:2011-03-06

我为什麼写武侠?

当今古的张编辑告诉我,需要写一篇关於我自己的故事时,我居然发现自己不会写了,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笔。

作为一个作家,我们会先审视自己的内心,寻找自身关切的议题,於此同时,我们也会观察读者的兴趣,在两个集合里访查切入点,最终完成我们的论述。只是当我写了数百万言的故事後,却怎麼也料想不到,书写自己的故事却原来是最艰难的。

有的作者会希望自己的人生如同故事一样精彩,所以才有人会选在广播电台里切腹自杀,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希望成为公众的焦点。我想,作者与公众之间的对话,就是作品本身。无论以什麼形式发表,只要作品含有灵魂的质量,都能替作家说出他们的心里话。

然而,宣传还是要进行的,因此我选择了一个根本性的议题,一个作品绝不可能替我解释的题目,我为何要写武侠?

首先,我必须提出一个问题,反问所有阅读本篇文章的读者,请问,你有多久没读过武侠小说了?

一、你有多久没读过武侠小说了?

究竟有多久了?我们有多久没读过武侠小说了?应该很久了吧。若把问题更加窄化,请问,你有多久没读过金庸以外的武侠小说了?那麼,这个答案可能更为可怕,因为绝大多数的人,在他一生当中,从没阅读过金庸以外的武侠小说。

金庸在武侠界的地位有多麼强大呢?有一个说法,金古温粱,加上新一代名家黄易,以及台湾的诸大家(司马翎、卧龙生、诸葛青云、萧逸……),从排名第二的古龙乃至於到最後一名的作家全数加总,他们的销售量还不及金庸的十分之一。

这句话并不夸张,金庸的倚天屠龙记,在台湾总计卖出过三百万套,营业额接近新台币四十亿,别忘了,金庸一共有十四部作品,除开倚天屠龙记以外,还有笑傲江湖、射雕英雄传、神雕侠侣、天龙八部、鹿鼎记等等长篇巨著,保守估计,他的销售总额累积达到新台币一百五十亿以上。(换算为人民币四十亿)。这还不包含香港与大陆,以及其他改编形式的收益。

说完了伟大的武侠全盛时期,我们来看看武侠的近况,由於我自己没有做过市场调查,手上除了销售额以外,并没有其他统计资料可供佐证,因此我只能提供一篇报导,让读者明白香港武侠市场的现况。

这篇报导是近两年所作,文中提到香港武侠的凋零,作者不无感慨的指出,全港最盛的时刻,曾有数百名以上的专职作家,对比今日的萧条景况,当真不可同日而语。文中引述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某助理教授的观点,他认为:「新秀作家的水准明显下降,才是近年武侠小说热潮减退的最主要原因。」他指出,「由於金庸、梁羽生等的武侠小说创作成就已达巅峰,无论情节构思、创作技巧和写作风格,後人都难以超越,最多只能表面和简单地模仿。」

在这样的论调下,他做出了结论:「所以,在金、梁退出江湖後,武侠小说就一直陷入低谷,(中略)这是造成金庸的作品翻拍又翻拍(中略)的原因。」

在这篇报导里,记者反应了很多武侠读者的心声,他们其实并没有放弃武侠,只是因为武侠界没有新一代的优秀作品产生,这才逼迫他们放弃了武侠阅读,故而不是他们抛弃了武侠,是武侠先抛弃了他们。因为武侠小说「无论情节构思、创作技巧和写作风格,後人都难以超越,最多只能表面和简单地模仿。」

实情真是如此吗?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在台湾销售了百万套,直逼「倚天屠龙记」的空前记录。这个故事是什麼呢?我简单描述一下它的内容。

有个孤儿,他的双亲被一个神秘的坏人所害、死於在一个极端神秘的事件中。孤儿失去了父母,从此饱受欺凌、居无定所,受尽了世间冷眼,走投无路之下,找到了父亲当年学艺的门派,於是刻苦练武、发愤图强,他为报亲仇,一面细细调查父母当年的死因,一面努力练功,也好壮大自己……当然,这个孤儿天赋异禀,学东西往往过目不忘,比别人就是快上个几倍……

读到这里,倘使读者朋友曾读武侠万卷书,自当知晓这是什麼样的公式。当然读者朋友心里必也思索著:【好熟悉的情节,莫非是柳残阳先生的哪部大作?抑或有人东施效颦,又来抄袭神雕侠侣的杨过了?】

答案是,这个故事压根儿不是武侠小说,而是大名鼎鼎、风靡全球的【哈利波特】。

二、从哈利波特看武侠前景

哈利波特的父母被神秘坏人干掉,孤儿为父报仇,咬牙切齿、走遍天涯海角,最终来到【魔法学校】练功,预备成仙。这就是号称「自圣经以降,史上最畅销书籍」的故事骨干。

行文至此,不难想像读者们会生出一个疑问:「为何中英文学家的成长背景相差十万八千里,却会写出如此神似的故事?」莫非天下乌鸦一般黑,天下文章一大抄,原来十九世纪已经把小说写完了,剩下就是互相「借镜」了。然後,我们猜想出版人会得到这样一个深刻启发:「原来旧瓶装新酒也能畅销,是不是只要把杨过的蛤蟆功换成时光空间魔法,全真教改成霍华魔法学校,照样可以吸引眼球?」

以上全都是废话,我们只想弄明白,明明是相同骨干的故事:【孤儿为父报仇、寻寻宝、练练功、抱美女】,为何武侠小说以这样的故事作为骨干,会遭读者讥笑讽刺,冷笑谩骂,而【哈利波特】却会在华文读者中创下千万册以上的销售量?

是喜新厌旧的缘故麼?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麼?或者是流行的威力、网路的浪潮,这一窝蜂的热潮终於选上了【哈利波特】?

以上的问题有千百种答案,谁也说不准。然而不管答案是什麼,都无法改变武侠小说凋零的事实。那麼,身为一个武侠小说的创作者,我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,为何类似的情节、相同的手法,放在哈利波特上可以造成热销,放在武侠小说上却会被人讪笑?这到底是什麼原因?莫非真是武侠界後继无人?

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必须先从一个人身上谈起,这个人就是知名的文学大师,威廉.福克纳(WilliamFolkner,1949年诺贝尔奖读主)为例子,这位福克纳与其他诺贝尔奖得主不同,他的突破并不是体裁性的突破,他专注的主题并非是耸动的、解构的、政治性的,如同性恋、种族歧视、反暴政、求民主这些学院派酷爱的体裁,他的突破是在於文学表现的视角,在「喧哗与骚动」中,读者发现了许多的第一人称章节,而这些第一人称的「我」,实则并非同一人,有的是白痴、有的是坏人,而他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,这种视角的突破带来了剧烈的冲击,使文学借得到了一次革命性的发展。

读者看到此处,当油然而生一个慨然;「无怪那位教授先生会认为武侠小说会有瓶颈,比起文学界来说,它的创新早已停滞啦!」倘使您真这样想,您对武侠的冷漠以及凉薄,当真让人心寒,二十馀年前,名家温瑞安在台湾联合报发表的作品:「请你晚一点动手」,便实验了福克纳的变换视角手法,故事叙述两男争一女的爱情故事,文中不断切换三人的视角与思惟,使传统的故事得到全新的生命力。那麼,这既然是二十馀年前的创作,又是这麼崭新、突破的创作技法,为何他们还会说:「武侠小说……创作成就已达巅峰,无论情节构思、创作技巧和写作风格,後人都难以超越,最多只能表面和简单地模仿……」

答案很简单,我猜,该篇报导的记者,或者是被采访者,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看武侠小说了,在这个网路世代中,他可能早已去打高尔夫、去看达文奇密码,去看HarryPotter,或上互联网漫游去了,总之他的休闲生活早已脱离了武侠阅读圈,他们对金庸带有一种怀旧式的情感,然而他们也用金庸这两个字,为自己的武侠阅读划上了句点。更可怕的是,他们还宣称武侠小说的创作已经死亡了。这不啻谋杀了武侠小说最後挣扎的机会,将之放逐到无边黑暗之中。

鸡生蛋、蛋生鸡,到底作者与读者之间是如何相遇的呢?是先有读者,还是先有作者?抑或是先有作者,还是先有读者?我们该如何追本溯源呢?直追到史记、三国演义的诞生麼?无论如何,我们都找不出正确的答案,我们只知道武侠的读者已经散去,武侠的创作者也已凋零,成了一片荒漠。

金庸成就了武侠,也终结了武侠,当「金庸」二字成为拒绝武侠的理由时,不啻是金庸自己的悲哀,也是武侠文学的悲剧。

三、前无去路、後有追兵-----武侠的生机何在

没有任何一个文种会死亡,只有市场先死亡,文种本身才会随之死亡。

柴可夫斯基的舞剧「天鹅湖」,初公演时惨澹一片,骂声四起,然而「天鹅湖」并没有导致俄罗斯舞剧的灭亡,因为观众并没有散去。也因为观众还存留著,「胡桃钳」、「睡美人」这些戏码才能不断公演,最後为「天鹅湖」做出了翻案。

无论现实的理由是什麼,今日武侠面对的是一个极空虚的市场,有点像是华文阅读市场,任何世界知名出版公司都会摩拳擦掌,信誓旦旦,认为这是一个十三亿人外加海外八千万人的惊人单一文种市场,然而投入之後,却很快发觉自己的作品其实只能印刷两千本的悲惨事实。

很多人说,好的产品需要靠好的行销,说到这里,我们立刻联想到关於台湾农产品的争论。

每年夏天,台湾农民会陷入一种情绪的盲动之中,他们一方面期望老天爷做美,不要天灾、不要人祸,让田里长出美好的果实,然而当老天爷真的应允祈祷之後,却惊觉大批的果实跌到史上最悲惨的贱价,以致於全数餵给猪吃,或是任其腐烂、倾倒入海。

为了解决这种悲惨的两难情况,曾有一个知名的台湾学者提出一个观点,他认为问题不在生产,而是在於市场,台湾的农产品之所以会受制於环境,其实是因为农民不懂得包装,故而不知道如何增加自己的附加价值(AddedValue),他认为经由一些产品外包装的美化,可以逐步开拓出一个忠诚的市场,透过品质的提升,终於能使台湾的农业发展成类似瑞士的精密工业(手表、刀艺),成为世界知名的产业。

这样的论点并没有错,任何产品都需要包装,使其「精致化」。文学作品如此,农产品也如此,试想一件美观耐用的女性大衣,在产地制造之後,出厂成本大约是人民币一百块,然而挂上某些品牌之後,却可能要人民币一万块,一百倍的增值空间,谁不趋之若骛?

然而,提出这个论点的学者,却漏说了一件事。

法国的成衣品牌之所以能够成功,并不是因为技术优良的工厂,而是因为有顶尖设计师的存在,然而很少有人提及,这些设计师之所以能够存在,并不是因为他是所谓的「设计天才」、「时尚先知」,而是因为法国有数千种以上的时装杂志,这些杂志的总订阅量动辄超过一千万份,分类之细,让人叹为观止,这才打造出论坛顶端那几颗亮眼的宝石。

法国的服装杂志,可以轻易销售百万本,台湾的服装杂志,销售五万本成为大开香槟的理由。此事不难推想,设计师会选择哪一个论坛发表自己的作品?

没有论坛,就没有巨星,瑞士的工艺、法国的成衣,这些成就都如同冰山上面的那个角,冰山隐藏在海面下的庞大实体,足以让人震慑屏息。想在空虚的基础上打造宝石,那是荒唐之至的笑话。

没有任何一个产业会死亡,除非根部先死亡,植物本身才会随之死亡。

产业为什麼死亡?理由可能有一千万种,然而过程只有一个,当投入的资金无法开始回收时,论坛渐渐被拆毁了,越来越多的参与者选择退出,资金更少了,产品更差了,市场因而更小了,於是又有更多的参与者入不敷出,只能选择离开,於是资金又更少了,产品更劣质了,使得市场更加萎缩,直到死亡……

这种恶性循环的过程,其实不只在武侠小说上可以发现,在台湾的电影、甚至电视,都可以轻易见到这种过程的踪迹。那麼,我们要怎麼办呢?该如何找回那些武侠的老读者?

我想,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,很多人以为武侠的振兴需要依赖老读者,事实上这种观点就是武侠长年低迷不振的关键原因。

长期以来,我们都忽略了一个可怕的事实,即使金庸本人再次复出,他也无法扭转乾坤,带动武侠走回舞台的最巅峰。为什麼呢?因为我们所处的时空已经变了。

四、当武侠成为一种回忆

当我还在念初中时,每天心里渴望一件事,礼拜六赶快到来,那样我就有香港无线台的武侠剧可以看了。

八零年代,娱乐品是匮乏的,每周一次眼巴巴的娱乐,就是那一点东西。二十年过去,我们身处於一个娱乐爆炸的新时代,每一个人都能轻易找到自己想要的娱乐,从网路上的成人影片到电玩,从纽约到巴里岛,从乡间到都市,我们缺乏的不是娱乐品,而是娱乐的时间。

那麼,六百万的武侠书迷呢?难道他们真的不可能回来读武侠吗?

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的问题,我们必须从武侠迷的类种来分析。

当我们把武侠读者做一个精密的区分时,我们会惊讶的发现,目前的阅读人口中,忠实的读者(HeavyUser)几无例外的都是学生,从初中到大学都有。超过二十二岁以上,却还自称在阅读武侠小说的人,只剩下两种,一种是真读者,他们还在接触武侠新作品,并且主动搜寻资讯,参与论坛,即使年纪一大把了,还是满口的「独孤九剑」、「九阳神功」,这样的人可称之为「拒绝长大的人」,另一种人则是毫无购买力、也无阅读兴趣的「老读者」,他们可以被归类为-----拒绝「承认」自己已经长大的人。

这是什麼意思呢?我举一个例子,我有一个朋友,读烂了所有金庸的作品,几乎倒背如流,由於司马翎、卧龙生的作品无法吸引他,因此他立志非金庸不看。然而他还是自称是个「武侠迷」。

这样的人非常之多,我们身边随时都可以找到几个,有趣的是,倘使金庸有朝一日再次提笔,他们真的会去阅读麼?

我们可以看看金庸新版作品的成绩,在台湾市场里,即使有媒体不断的报导,加上万众瞩目的等候,然而,新版的上市并不如预期,非但未创下当年三百万套的销售成绩,事实的销售量恐怕连区区的三十万套都不到,对於这个事件的失败,老武侠迷不会认为是金庸的失败,也不会认为是武侠的失败,他们会振振有辞的解释自己为何会拒绝新版,因为他们不希望既有的完美被改变,改版根本是错的。

实情真是如此麼?既然旧版是完美的作品,自称是「老武侠迷」的读者们,为何不赶紧去选购一套旧版的「倚天屠龙记」?要知道新版发行以後,旧版会越来越难买到啊!是因为家里还有一套麼?不可能,要知道图书是会破损脱线的,更会因各种缘故而遗失,例如我八年前购买的倚天屠龙记,如今只剩下残破的一两部,其馀都已失散,既然老武侠迷如此崇拜金庸,为何不将之补足呢?

新版不买、旧版也不要,难道是因为网路散布、免费下载导致的惨剧吗?自称是「老武侠迷」的读者们,请问你们最近一次在电脑上读完金庸是什麼时候?甚至可以这样问,你们上次全本读完自己下载印制的金庸全集,又是在什麼时候?

面对现实吧,你……早就放弃了武侠。

当年躲在被窝里的青涩少年,如今都已经长大成人了,他们有的成家立业,有的踏遍关山万里,有的经历过落榜、事业失败,累积了无数的人生沧桑,这就是当年阅读金庸的那批孩子的写照。

这些自称是「武侠老读者」的人们,并不会认真的思索他们为何早已放弃了「武侠」,当出版人遇上他们,总以为自己挖到了宝,因为这些「老武侠迷」总是聚精会神的说起九阳神功、九阴真经,彷佛还沈浸在武侠的奇幻世界里无法自拔,然而,当出版人急忙端出一本「少年易筋经奇遇记」时,这些「老武侠迷」却消失无踪了。

「老武侠迷」永远不会承认一件事,他们已经长大了,就如同少女们沈浸在王子公主的浪漫爱情故事一样,老武侠迷也痴迷於张无忌练神功、韦小宝娶七个老婆等等情节,那麼我们可否这样说,拿出这些「畅销元素」出来,就能把他们找回来吗?

错之极矣。

如同沈迷於王子公主爱情故事的少女们,她们因为太高兴而快乐地嫁人了,之後惨遭家暴、离婚、破产,沦落到酒店上班,可当你向她们提起白雪公主的童话幻想时,她们仍会绽放笑容,但是,当你要把这种东西推销给她们,让这些人掏腰包出来购买一本回家看的时候,她们的笑容依然不变,只是她们的玉手是否那般快乐地伸向钱包?我存疑。

现实世界的残酷与多变,早让武侠读者们脱离了迷幻梦境。因为,他们已经「长大」了,大到无法再幻想自己是张无忌、韦小宝,大到对那种泡泡美女、寻寻宝、搞奇遇的「成人童话」早就丧失了兴趣。他们不像是少年英雄张无忌,二十岁就已天下无敌,他们毋宁更像是朱元彰、常遇春。他们对世界的关心、对人类前途的忧虑、对国家社会民族种种变迁的思考,也不仅仅是武侠所能承载,他们早就走出去了,就像是已经长大的少女早已把注意力放在「SexandCity」这样的影集上,武侠的旧有读者早已从其他文种中得到启发,而这批早已长成的菁英,恰恰是武侠全盛时代的老读者!

武侠对於他们,只是一种回忆,缅怀青春的回忆。每当他们提到武侠,仍然眉飞色舞,不同的是,他们其实早就不看武侠了,那麼,他们又为何老是自称自己是「老武侠迷」呢?答案很简单,他们长大了,却拒绝承认这个事实。

就像是睡觉要抱一个洋娃娃。因为童年是那样的美好。那是一种眷恋的心情。

五、让武侠振兴的方法

武侠终有复兴的一日,然而要怎麼复兴呢?理由可能有一千万个,过程却也只有一个。那是一种循环。当资金前仆後继的投入,在传媒上、电视上、电影上展现新一代武侠的魅力时,市场的良性循环即将展开,越来越多的新读者投入阅读市场,越来越多的作者执笔尝试,慢慢会有百家争鸣的一日。

然而,在期待这种海市蜃楼的同时,我们还要提出一个警告,我们要以「骑士文学」为借镜。

曾经盛极一时的西方骑士文学,在赛万提思写下「唐吉柯德」後走向灭亡。千篇一律的勇者斗恶龙、英雄救美女的陈腔滥调,再也无法勾起读者的兴趣,只留下几个童话故事让儿童睡前来听,那麼,当我们热切期待新一波武侠文学的盛世时,是否也要提醒自己,危机即将再次来临?

任何文种都一样,当哈利波特出版完毕之後,一旦又出现黑利波特、卡利波特、阿利波特,毫无疑问,销售量只会下滑,当任何人打开武侠小说,都反覆看到这样的故事:「少年英雄练功报仇、搞美女、玩亲亲、打坏人、当皇帝」,当这种公式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畅销,逐年以降,反覆试验,却也无法避免边际效益递减,公式已经烂掉、甚至臭掉,当所有人打开武侠小说,都已经预期这样内容的同时,即使金庸再次动笔,也无法挽救武侠必然毁灭的趋势。

武侠是古典小说的一环,具有民族文学的特徵。也是大众接触文学的重要管道,当拥有六百万读者的武侠文学尚且不能生存时,不啻也暗示了正统文学的危机。他们势必要给压缩到更寒酸的小众里,苟且偷生。因而我们这一代的武侠创作者,必须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,我们是战场的前锋,绝不能失守,一旦我们失守了,大众对文字作品的兴趣只会更加的低迷。

那我们该怎麼办呢?该怎麼做才能找回「武侠老书迷」呢?

一直以来,我始终对找回那些自称「铁杆」的武侠老书迷兴趣缺缺。因为当金庸成为一种美好的人生回忆时,任何人都无法取代它,即使是金庸自己也无法做到,即使他再次提笔写了新作品,他也永远比不上旧的。

那麼,金庸该怎麼办呢?他的读者已经空洞化了,这群「铁杆书迷」看似忠诚无比,实则早已劫持了作者,逼得他动弹不得。那麼,金庸该如何维持一个真正具有活力、具有成长性的读者群?

金庸能做的,是跳过那些已经长大的人们,开始寻找下一代的年轻人,让他们再次沈浸在杨过与小龙女的世界里,就像是华文世界里人人必经的文化洗礼,每一个华人青少年在成长期都必须经历过金庸,这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。即使这样,想要在青少年里创造风潮,金庸的挑战也越来越艰钜,他的对手是哈利波特,是漫画、是卡通,是好莱坞电影,也因此,金庸作品也正在努力地改头换面,这就是金庸作品开始与网路游戏、漫画等等娱乐品结合的原因。

然而单靠这样的做法是不够的,即使是金庸出手也不够。这是一个民智已开的时代,也是一个娱乐品丰厚的年代,整体的阅读人口正在快速下降。年长的人们打高尔夫球,年轻的一代打电玩,他们宁可把钱花在攻略本上,如果我们误以为自己还可以透过童话故事里的情节来寻找出路,或利用「代入自己是主角」那样的公式里来面向新时代,武侠只会更快的灭亡。

玩亲亲、打怪兽,我们比不过网游电玩;搞新潮,练玄功,我们赢不过奇幻魔法。想依靠拥抱青少年来存活,这是很危险的赌注。

武侠最终要能生存,依靠的不是网路游戏,也不是取悦青少年读者,更不能被自称是「老书迷」的读者所绑架,千万记住,那是最最可怕的毒药,只会腐蚀武侠的本质。过去二十年的历史告诉每一个人,武侠就是因此而灭亡。

武侠之所以是武侠,并不是因为「九阳神功」、「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」,而是一种特殊的人文精神。这是一种思辨。新一代的读者并不希罕练功,他们可以在网路游戏里自己当主角,自己痛快练功,之所以还有人愿意阅读武侠,是因为他们并未被「公式」所绑架。唯独离开英雄泡美女,少侠练神功那样的童话公式,真正的人文关怀才会浮现字里行间。也只有这样,武侠小说才能在众多娱乐品的夹杀中找到立足之地,并以文学的姿态,屹立至下一个千禧年。